查看原文
其他

IB成绩霸榜全国TOP5,这所公办转制学校为何表现亮眼?

Zoey 顶思 2021-11-12

民办位育高中在去年获得IB成绩39.14分,位居全国第五,超出IB世界平均分9.24分!这所极其低调的民办学校,是如何创下业内高分记录的?


文 | Zoey

编 | Mina


穿过上海位育中学的一大片操场,顶思记者在学校的西北角,辗转找到了民办位育高中。偏居一隅的民办位育,校园不大,但是享有1:5的师生比,令众多沪上民办学校艳羡。


截至2021年3月底,该校2021届82位高三学生共获得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和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101所大学的367枚offer。其中,世界排名和美国排名前30的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占比高达66%!


当然,让民办位育在业内享有赞誉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的IB成绩长期位列上海乃至全国榜单TOP5。纵向比较,民办位育的IB平均成绩从2017年的37分逐年递增到2020年的39.14分,不断刷新学校成绩记录,足以见其不断自我进取和突破的决心。


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藏着怎样的治校和育人秘诀?日前,顶思记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一探究竟。


“中国情怀,世界眼光”


提起位育中学,业界早有耳闻。


作为由上海市教委首批命名的“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位育中学一直是上海高中教育的排头兵。该校创建于1943年,堪称沪上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之一。印刻于学校牌匾上的“位育中学”四字,还是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



所谓“位育”,取自《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校创始人李楚材先生将其表述为“生长创造”。这成为了位育中学不断革新的精神基因。


同享校名的民办位育高中和位育中学有何渊源?顶思了解到,前者脱胎于位育中学的国际部并保留了原址。早期,国际部是为港澳台、海外留学生学习中国课程、考中国大学而设立,后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学校意识到简单的“走出去、请进来”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将全球理念渗入到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国际化教育。


2011年,民办位育高中顺势而生。但“学校要开授什么样的课程”,成为了最紧要的问题。


时任位育中学党委书记及校长的刘晓舟挑起重任,成为民办位育高中最终选择开授IB课程的重要决策人之一。为什么选择IB?刘晓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


“在课程实施方面,IB课程注重过程管理和实施细节,直接把最终的教学质量拆解量化;从课程内容上看,IB课程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有大量的长作业,比如extended essay,它会给你描述一个图景,但是具体怎么做,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再有,IB课程的国际认可度比较高,学生走出去比较方便;从课程属性上来看,和很多带有强烈国别基因的课程不一样,IB课程强调多元文化、尊重当地文化;此外,IB课程非常严谨。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IB时,就能提前调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在走出去以后,能够更快地适应。”


在这些考量的背后,是学校对“质量和成效”的追求。这也正符合刘晓舟这位在公立学校沉浸20年的老校长的办学作风。


2020年,刘晓舟从位育中学卸任校长一职,正式接棒民办位育中学的校长。当时,反复萦绕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民办学校持久地办下去?


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教育要对家、国、天下负责,要对一个个生命未来的发展负责。”刘晓舟说,办教育还是要有浓烈的教育情怀。“在民办位育,‘中国情怀,世界眼光’是我们的育人内涵”,要怎么落地?那就是让学生们‘走得出去,回得来’。”


公民结合,寻找最优解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得出去,回得来”?如何将这样的目标落实在IB课程里,让其发挥成效?作为一校之长,刘晓舟下了不少苦功夫。


01

重规则,民办治校也得严谨


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学生在网上称,民办位育高中的国际课程带有很浓的公立高中的管理特色——严格。刘晓舟对此毫不避讳,他强调“学校的管理过程一定要规范严谨”。



“每次招新生时,我都会跟家长沟通好,我制定了一条规则,孩子在没有犯错的时候,您可以接受吗?但是当孩子接受处分的时候,就来闹,这可不行。”刘晓舟提到自己的“契约守则”——公平是在规则的基础上,一视同仁叫公平。


这一点在学校的寄宿管理上可以得到体现。刘晓舟告诉记者,学校的每一个宿舍实行评分制。学校没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卫生清洁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学生违纪,就会收到违纪单。“第一次接到违纪单,学生可以通过做公益劳动来弥补错误;当他第二次接到违纪单,那就一定得停宿。”刘晓舟说道。


在他看来,虽然学生和学费是民办学校的衣食父母,但教育者还是始终要秉持教育的使命,遵循教育的规律,严格管理和要求。尤其是在“重规则,讲规范”这个层面,这是一套全球通用的行为准则。当学生走出国门,学术规范更为严格,如果不建立规则意识,学生将很难立足于外。


02

设立监控站点,强化过程性管理


对于学习的过程,学校将它量化成了一个个站点。这是刘晓舟对IB课程校本化的尝试。


“作为校长,课程的校本化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管理者的责任是让这种校本化带有学校的印记。”他解释,课程一般都有标准化的文本,每一位老师拿到文本后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演绎。有的老师能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能让课堂呈现浓厚的个人色彩,有的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却包含了误读。那么,学校的责任就在于提出指导原则,“校本化其实是每位老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同遵循的本校关于课程的目标及其内容、过程的价值和具体要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立监控站点,就是位育课程校本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比如:针对IB课程中的长作业,我们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我们会努力使它文本化,从而指导学生和家长。这样做的目的,眼前是为了完成这项作业;长期目的是,你要体会计划和落实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心理能力和行规准备。”刘晓舟强调,IB课程设置这种长作业目的就是希望学校能够管理好过程,让学生知道达到目标是要有计划的,计划是需要有节点的。


升学指导策略来看,学校也会把每个阶段的目标清晰化。比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一暑假结束的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又或者,学生的个人陈述等升学材料,不是在一天里做完的,学生要在这三年里思考这个问题。刘晓舟提到,学校会提前把IB课程的学习过程告诉学生,然后在每一个环节启动的时候,专门和家长进行沟通。


从最终的成绩来看,站点式管理颇有成效。刘晓舟告诉记者,在2020年,疫情原因导致IB考试暂停大考。后来,学校把学生的作业提交上去,IBO评定的成绩竟然比学校自评成绩还要高。去年,85位学生的平均成绩是39.14分,再次刷新了位育的IB成绩记录。


刘晓舟还特别提到,在去年疫情期间,学校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学生都在线上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不错,这恐怕还要归因于学校的过程性管理及学生养成的自我管理能力。


03

课程本土化,培育中国心


作为早期给外交官子女开设的课程,IB课程非常尊重当地文化。随着IB课程在中国的蓬勃开展,“本土化”的问题也随之成为业内的热议点。这一点在民办位育高中尤为突显。


刘晓舟在访谈中多次强调,民办位育高中是中国人办的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那么,中国特色如何在课程中实现?学校的课程主管陈骊告诉顶思记者,学校以IBDP课程为核心,融合国家课程中的语文、德育、历史和地理四门必修课程,从而落实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教育。


比如,课程内容上,老师会选择和中国语境相关的课程项目,促进学生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曾有老师带领学生去松江开展文化考察,了解当地的支柱产业,追寻上海之根。在课堂上,老师还会涉及一些既有中国特色的课题,比如南水北调、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进程等。



学校还会将IB教材与本土教材进行嫁接,在高一设置了历史必修课。上学期要求学生首先从宏观层面了解什么是历史,然后学习宗法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下学期则聚焦秦汉三国、南北朝等,从而让学生摸清比较宏观的中国史发展脉络。


除此之外,学生还会走访校史馆、参加一系列德育活动等,强化对IB课程的渗透性学习。在刘晓舟看来,有中国特色的IB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根植中国心,同时打开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04

过渡思维,重塑学习


对于非一贯制学校,民办位育高中也会接收到从公立体制转过来的高一学生。对于这一类学生,他们是否会面临“思维差异”的问题?陈骊说,学校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过渡。


比如十年级,学校专门开设了“审辩思维”的课程, 通过真实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另外,陈骊强调,“反思”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活动还是课程,老师们都强调过程性评价之后的思考。在项目驱动活动停止后,活动没有结束,同学们被召集在一起,反思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通过这样一种不断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如果在未来处理类似情况,应该用什么样的技能、方法和态度去面对。


IB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学习以过程为导向,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服务和行动。因此,学校还会通过举办未来周、职业周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构思探究主题,并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交流、决策等软实力。


用人如用器,骨干带队伍


如果说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那么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教师就是“引擎”。


目前,民办位育高中一共有80位专职教师。”数量足够、素质优秀、结构合理”是刘晓舟对这支教师队伍的评价。教师们是如何被遴选出来的?刘晓舟介绍了学校设立的“教师五好标准”,包括4个前提,1个结果性呈现:敬业精神、精业能力、勤业态度、合作意识、一流业绩。


刘晓舟指出,学校要构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得有数量、有素质、有结构,如果结构不完整那恐怕不行。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男女结构、年龄结构。


如何管理好教师队伍?刘晓舟有一套自己的心法。他说,“政治学上有一个规律就是,你不给人家安全感,人家也不会给你忠诚。”这里的安全感是什么?刘晓舟介绍,这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文化,就是建立教育情怀、温馨的关系,这样大家才有安全感。所以在建设教师队伍时,刘晓舟力求能为教师们打造一个能够相互促进的职业发展平台。


落实在评价考核上,学校采取团队考核的方式。这就倒逼老师们要为团队着想。一位老师如果表现得好,他也会帮助其他老师。假设这一届有20位学生考上美国藤校,学校会设立一个奖项,这一届的老师都会得到嘉奖。


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骨干。骨干要怎么用?当了20年老校长的刘晓舟直言,“用人如用器”,“用器”就是要发挥它的长处。“我们不看重骨干多上几节课,而在于他能否引领,包括能否引领学科发展,能不能带团队,能不能协助学校建立专业机制。所谓机制,就是根据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建立一套稳定的、人人参与的运行系统。”


当然,骨干属于少数人,是拔尖的那一部分。这个拔尖是策略、手段,撬动团队的支点。“我们希望骨干能带好团队,把团队带上去了,我们希望有更拔尖的。这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


讲到这里,刘晓舟透露出了自己的“惜才”情结,“对于优秀的老师,即使现在不需要,我们也会招进来作为人才储备。”他会心一笑说。



结语:


“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位,即各守其分,讲的是秩序;育,顺其生也,讲的是发展、进步。在笔者看来,“位育”的内涵已经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基因刻在这一方校园里。


漫步位育校园,当谈及民办教育市场的风云变幻,刘校长兴致盎然地讲起了自己的“发展观”。他认为,发展是一个矢量,它是有指向的,表达了一个方向。面向未来的10年、20年,他期望能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国际课程高中。


“学校的根,还是要扎在中国的。”他气定神闲地说道。

往期精选

民办教育新政落槌,谁的利空?谁的利好?


重磅!“牛剑”发布2020年度录取数据报告,申请再创新高


比肩苏杭,力压重庆,这座强市正成为西部国际教育新高地


民促法实施条例落地:义务教育资本化将不复存在,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权重提


面对“内卷”, 哈罗北京校长说学校育人要“广博以教”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